辽宁加大力度,确保明年底全面完成辽河治理任务 辽河率先“突围”

[ 打印 ]
来源: 时间:2011-11-10


图为辽河主要干流之一浑河美景。 中国环境报记者 丁冬 摄

  编者按

  在日前召开的辽河污染治理专题会议上,辽宁省长陈政高提出,从现在开始,辽河治理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要确保明年年底全面完成国家确定的辽河治理任务,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让辽河从“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名单中退出。辽宁凭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靠什么完成这样的目标?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环境报记者日前走进辽河,一窥虚实。

  ◆中国环境报记者 霍桃 丁冬

  11月的东北,正值辽河这条季节性河流的枯水期,平静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显得清晰而富有立体感。河面不时泛起涟漪,那是鱼虾在潜跃、水鸟在嬉戏。两岸的芦苇、蒿草虽已枯黄,却还顶着肥硕的穗子,在阳光下反射出银亮的光泽。有风扫过,垂钓的老农悠然自得。

  面对这潺潺流水,谁能联想到这曾是臭气熏天的“排污沟”?作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辽河何以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辽河接下来还将发生哪些变化?

  记者日前沿辽河干流顺流而下,从铁岭市福德店出发,途经昌图、开原、铁岭、银州、康平、法库、沈北新区、新民等地,行程约500公里,亲眼目睹了辽河水质状况,切身感受了辽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深入采访了辽河治理保护的艰辛历程,了解了已经开始的攻坚战的详细情况。

  曾经辉煌母亲河 一度清流变黑水

  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由发源于河北和内蒙古交界的西辽河与发源于吉林的东辽河在铁岭市境内相汇而成,经沈阳、鞍山的部分县乡至盘锦市入渤海辽东湾,全长约538公里。

  辽河是辽宁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的辽河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历史,孕育了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成为了满清王朝发展、壮大的依托点。

  作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辽河流域依次排列着铁岭、沈阳、抚顺、本溪、鞍山、辽阳、营口、盘锦等大型或特大型城市,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能源、建材等行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被誉为“东方鲁尔”。辽宁老工业基地奠定了新中国的尊严和辉煌,也使辽河流域背上了沉重的污染包袱。

  20世纪90年代,辽河被认为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有历史数据显示,每年排入辽河的污水总量高达16.8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约为41.18万吨。根据辽河流域4条干流及其支流的主要监测断面数据显示,全年水质以劣Ⅴ类为主。每逢季节性枯水期,河道内几乎没有生态用水补给,因为流淌的几乎全是工业、城镇污水,辽河成了名副其实的“排污沟”——鱼虾绝迹、臭气熏天。

  铁岭昌图县八面城镇丁家村的艄公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说:“(辽河水)煮大米呈红色,煮高粱呈蓝色,煮茶叶呈黑色。”原营口造纸厂的工人感叹道:“白纸造成了蓝纸,白布染成了花布。”

  1997年仲夏,全国产粮大户铁岭市昌图县的4万多亩水稻颗粒无收,这起当时最大的水污染案的根源竟然在于污水灌溉。调查结果显示,上游的一家农药生产厂向辽河排放了大量含有玉米除草剂“阿特拉津”的污水。

  而作为辽河最主要的支流之一,当时的浑河流经抚顺市区的水面上居然漂浮着厚厚的油污,时常因遇见明火而燃烧。鞍山人则习惯将流经市区的3条支流称为黄水河、红水河、黑水河。

  1996年,国务院第四十七次常务会议决定把辽河流域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确定了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全部达到地面水Ⅱ类标准,流域内河流的地面水质均要消灭劣Ⅴ类标准;到2005年,基本实现环境功能目标;到2010年,全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水环境功能目标。1999年和2003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和《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绝症要用绝招治 三年消灭劣Ⅴ类

  由于多年来产业结构的高度重型化和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辽宁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弊端日益显现。在逐步推进结构调整期间,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状况陷入困境,导致企业资金匮乏,给根治辽河污染带来了巨大压力,“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难以落实。

  直到进入“十一五”时期,辽河才基本遏制住了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到2007年底,辽河流域26个干流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还有8个,全流域监测的43条支流中,有27条为劣Ⅴ类水质。

  2008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举全省之力,集中整治辽河流域”,明确提出了辽河干流河段“3年消灭劣Ⅴ类,5年实现景观化”的目标。

  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辽宁视察时,对治理和保护辽河提出了殷切期望:要继续加大治理力度,使这条辽宁的母亲河早日恢复生机。

  然而,辽河的重度污染情况被冠以“不治之症”,究竟如何完成这个目标?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与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研究加速辽河治理时说,辽河污染属绝症,就该用绝招。据此,辽宁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堪称“绝招”。

  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介绍说,辽河水质属于有机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辽宁共有417家大大小小的造纸企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0.4%,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却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的40%以上,全世界最落后的造纸技术——酸法造纸有50%都在辽宁省。辽河流域密布的百余家造纸企业已经成为辽河治污的第一大杀手,到了非关停整治不可的地步。按照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治污先治厂,治厂先治造纸厂”的指示,辽宁强令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停产治理,并最终彻底关闭了294家,占全省造纸企业的70%。

  关停整治的目的不是为了放弃造纸行业,而是全面促进造纸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按照“上大、压小、提标、进园”的思路,辽宁省积极推进造纸企业的升级改造,鼓励造纸企业进入园区规范发展,新建了鞍山造纸工业园。王秉杰说:“这是用环保政策来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实践。环境优化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加速器。”“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累计关闭涉水企业或生产线1000余个,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10万余吨。

  在辽河流域内,分布有8座大型或特大型城市,居住人口占辽宁全省的一半以上。城镇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排构成了威胁辽河生态环境的另一大元凶,为此,辽宁省从1995年起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8座,但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2%,县级污水处理率仅为8.6%。在已建成的48座污水处理厂中,位于辽河流域的有30座,日处理能力为320.6万吨。由于与辽河流域的实际污水排放量相差甚远,导致很大一部分入辽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直接影响辽河流域水质。

  2008年,辽宁省提出了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为核心的治污设施运行工程。两年内,辽宁省共投资约100亿元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315万吨,是过去12年总和的两倍。2009年底,辽宁省实现了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一举还清历史欠账。目前,辽宁共投入运行136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642.92万吨。辽宁省的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0.2%提高到86.1%,县级市的污水处理率由8.6%跃升至82%。经过两年的加速治理,辽宁省境内的辽河干流水质按化学需氧量考核已全部消灭了劣Ⅴ类。

  改革创新为动力 休养生息是根本

  三春杨柳,九夏芙蓉,苹天苇地,蟹屿螺洲,如今的辽河在四季更替间,已展开一幅斑斓的画卷。沿河两岸,一面是绿树织就的山壁,一面是牧草铺成的海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此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正是辽宁省着力打造的以辽河流域生态创建为核心的绿化工程。王秉杰说,“休养生息”是辽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之策,通过恢复湿地、封育河滩等手段蓄留涵养生态水,增加植被覆盖率,恢复自然食物链,提高辽河水体自净能力,这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具体表现,也是辽宁省在辽河流域治理上的突破和创新。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启动了针对60多条河流(河段)的综合整治,实行大规模的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拓宽清淤、建设橡胶坝、退耕还河等工程,同时全面启动“乔、灌、草、水面”相结合的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完成生态恢复的流域面积达到了62万亩。目前,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等市已建成的沿河景观带初具规模;铁岭的清河、汎河,沈阳的细河、蒲河,盘锦的螃蟹沟,朝阳的大凌河,辽阳的汤河,鞍山的海城河等20多条支流的生态化治理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盘锦市的双台子河口和铁岭市的莲花湖等重点湿地得到了有效恢复,凡河湿地与水源涵养已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过去污染严重的河段,如今已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辽河流域水质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在创新思路理念、创新机制体制的基础上。辽宁省环保厅建立健全的这套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包括:实行河(段)长、水质月分析、断面考核补偿、红色警戒线等制度,确立月调度、季督办、半年一核算和通报、预警、约谈的工作机制,建立处长包市、厅长包片的督察模式。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环境管理,给辽河治理和辽宁污染减排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2008年5月开始,辽宁省环保厅每月定期召开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辽河流域水质月分析会议。由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水质监测报告,从水质状况、流量等各方面对辽河流域进行全面分析,将辽河流域干流的26个断面及其主要支流水质情况与去年同期或前一个月的情况分别进行对比。参会的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普遍反映,有了月分析制度,各人对辽河流域的水质情况了然于胸,一旦出现问题才能迅速应对、各尽其责。

  2008年下半年,辽宁省颁布的《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以地级市为单位,对主要河流出市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水质超过目标值的,上游地区将给予下游地区补偿资金。收缴的补偿资金将作为辽宁省水污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工程。

  针对辽河流域干流水质持续好转、支流污染依然较重的情况,辽宁省推行了红、黄色警戒制度,把河流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100mg/L定为警戒线。首次超过警戒线的,通报所在地市政府;连续两个月超过警戒线的,进行媒体曝光;连续3个月超过警戒线的,实施流域限批。红、黄色警戒线通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辽河支流与干流的同步治理,使所辖支流污染强度明显下降。

  王秉杰说,辽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就是一个改革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的村庄,分别建设城乡一体化处理系统、分散式低成本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结合北方地区特点,建设农村垃圾制气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系统,消除污染的同时给当地农民带来实惠;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实行无害化与沼气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相结合;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发展生态经济,重点打造有机食品生产链,通过划定农药禁施区和限施区,创立有机水稻、生猪、鸡鸭、河蟹等知名品牌,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保护相结合 全面打响攻坚战

  截至目前,辽河治理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按化学需氧量考核,2009年底辽河干流考核断面全部消灭劣Ⅴ类水体,提前一年实现辽宁省政府提出的治理目标,首次实现枯水期均值符合Ⅴ类水质标准。今年5月,在国家6部委对辽宁省辽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中,辽宁省取得了总分95.3分的好成绩,完成情况居全国领先位置。

  在成绩面前,辽宁没有止步不前。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听取环保厅、水利厅、财政厅等各部门关于辽河治理工作的汇报后,亲自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辽河治理已进入关键时刻,辽河治理攻坚战已全面打响。争取到2012年底,提前3年完成国家重点流域治理任务,率先退出全国“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名单,摘掉重污染的帽子。

  为进一步夯实辽河治理保护工作的基础,并确保打赢辽河治理攻坚战,辽宁省确定了污染源头治理、辽河干流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流河口湿地建设及流域垃圾处理四大工程,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97个,总投资约33.75亿元。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辽宁将累计建设污水处理厂900座以上,实现乡乡有污水厂,即全省各乡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这是辽宁继“十一五”期间实现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辽河干流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新建湿地20个,达到增加河道水量、净化水质、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等目的,同时实施河道清淤、严禁采砂、河滩封育、综合整治、沿河道路建设及养护等工程。

  目前,在对干流水质有影响的27个主要支流口上,已建成9个支流河口湿地,在此基础上,将新建9个支流河口湿地,让辽河全面休养生息。最终达到干流沿线湿地5个、支流河口湿地18个的目标,实现“5朵金花”、“18颗珍珠”的美好设想。

  在扎实推进农村“以奖促治”的基础上,辽宁省将重点围绕饮用水安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同时,解决垃圾和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问题。从今年起,计划在沿河乡镇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卫生填埋场34个,通过流域垃圾处理工程,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带着辽河治理的攻坚计划,记者也采访了研究辽河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有关专家、院士。他们表示,现在只是以COD为指标的单项考核,未来要完全按照地表水水质进行全指标考核,是全年最低值而不是均值的考核,辽河能否恢复为Ⅳ类水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根据辽河的水质现状,通过进一步的污染治理,完全有可能实现干流水质全年全指标考核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支流水质全年全指标考核不低于Ⅴ类的目标。有专家论证,到2012年底,辽河干流水质基本能够恢复水体功能,由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由国家治理转向地方保护,由重症监护转向长期保养。

  未来,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辽河流域将划定生态红线,按照流域本身的环境容量研究制定排放标准,即出台严于国家的地方排放标准,允许排放的COD最高浓度由100mg/L提高到50mg/L,进一步减轻辽河流域的纳污负担。同时,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角度出发,沿辽河流域建设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以辽河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辽河保护矫正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省内环保
  • 国内环保
  • 国外环保
  • 环保相关
  • 媒体环保
  • 省直部门
  • 政府网站